大家都清楚啊,这几年中美两国的关系一直挺紧张,从贸易战、科技封锁到南海和台海的军事对峙,感觉啥时候都可能冲出点大事。在网上有人提过一个说法,叫“C形”包围圈,意思是说中国已被美国拉着在周边一圈国家围着,要是真打起来,身边几乎没有几个靠谱的朋友,基本上全都是潜在的对手。
这个概念最早是前空军大校戴旭在2010年写的书里提到的,他在那本《C形包围》里分析过。说美国花了几十年时间,在中国东边、南边和西南边铺设了一道弧形的军事链,从日本开始,沿着东南亚一直拉到印度,形成个大C字,把中国困在里面。这条“口”朝北,那边是中国还算关系不错的俄罗斯、巴基斯坦这些国家,可其他方向就满是麻烦事了。
下来聊聊这个包围圈是怎么形成的。其实,从冷战时期开始,美国就搞起了岛链战略,第一岛链覆盖日本、韩国、台湾这些地方,主要目的就是堵住中国在太平洋的出路。上世纪50年代,朝鲜战争一爆发,美国立马把第七舰队派到台湾海峡,然后就没断过,开始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,比如F-16战机、导弹啥的,总值上百亿美元。韩国那边,美军也驻扎了不少,部署了萨德系统等等。
日本嘛,更不用说了,安保条约绑得死死的,美军基地遍布冲绳和本土,日本自卫队的装备也相当强,比如F-15战机、宙斯盾舰啥的。虽然这些国家在经济上跟中国的贸易关系挺密切,但在政治和安全方面,还是跟着美国走。如果中美之间的冲突真的升级,日本韩国大概率会站在美国一边,因为有条约在那儿摆着,美军要不要撤,得看华盛顿怎么说。
台湾这块地方可以说是整个包围圈的核心啦。早在1950年,美国就开始对这块地区插手干涉。到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,虽然关系变正常了,但美国还是通过《与台湾关系法》继续向台湾出售武器。去年2022年,佩洛西访问台湾,引起了台海的剧烈风浪,海峡两岸局势变得更紧张,美军舰也不断穿梭海峡。台湾当局对美态度挺亲的,购买了不少美制装备,一旦台海有个变故,台湾绝对会成为前线阵地,而美国也会用它来牵制中国的海军力量。关于一中原则,不能破坏,但美国一直采用模糊战略,不明确表态承认,也不否认这个原则。要是中美因为台湾陷入冲突,附近的几个岛链国家大概率也会卷入,变成了美国在亚太的前沿阵地。
再说南海这块地方,菲律宾、越南什么的,平时和中国来也挺有合作,但是在美国的推动下,领海的争端总是闹个不停。菲律宾的马科斯上台后,可真是挺亲美的,不少事都跟美国站队,仁爱礁、黄岩岛的对峙也没断过。2016年那次南海仲裁案头,美国一直在背后煽风点火,虽说中国不认可,但菲律宾就借此机会加大军演,美军舰也经常来南海巡航。
越南也在南海搞油气开发,跟中国的渔船和军舰经常发生摩擦。东盟这些国家规模都不大,夹在中美之间,很多时候左右摇摆,但真打起来了,美军把他们当挡箭牌,他们可能也没啥别的办法。澳大利亚虽然距离远点,但到了2021年,AUKUS联盟给它提供核潜艇技术,变成了第二岛链的一环,对中国在南海的通道带来了一定威胁。到了2023年以后,澳大利亚的军费开支又涨了,联合军演也多了不少。
在西南方向,印度扮演着挺重要的角色。中印边境的争端早就有了,藏南地区实际上由印度控制,只不过中国不认可。自1962年那次冲突后,到了2020年,加勒万河谷又出了点事,双方士兵都受了伤。印度不断加强边境线的基础设施,修建道路、机场,还派部队驻守。此外,美国把印度拉入Quad四方联盟,联合军演明显针对中国。印度购置大量美国武器,签订情报共享协议,还主导了东盟一些联合军事演习。假如中美之间爆发冲突,印度很可能会在中印边界那边制造一些乱子,想着分散中国的注意力。从2017年开始,Quad重新启动,到2024年,军演规模越来越大,四国的舰队在印度洋里操练得可热闹了。
你瞅瞅,这“C形包围圈”还真就慢慢拼成形了。从最早冷战时期那阵子的岛链布局,到2011年奥巴马搞的“重返亚太”,之后特朗普2017年又拿出了“印太战略”,拜登上台也没换方向,要说2025年特朗普要真再回来,力度估摸着还得加大。这一整套动作,思路都没歪过,目标很清楚,就是想遏住中国的发展步伐,牢牢盯着西太平洋。咱们周边这些国家,有的本来历史上跟中国就有点小疙瘩,有的是经济上离不开美国,还有些就是对中国越来越强心里发虚,大多成了美国手里的“棋子”。
中国的周边朋友不算多,特别是在那条“C形包围圈”上,几乎没有几位靠谱的盟友。俄罗斯虽说是战略伙伴,中俄关系一直不错,但近些年俄乌冲突也让援助成问题。朝鲜虽说有中朝条约,但它内部麻烦一大堆,帮不上太多忙。巴基斯坦算是全天候合作伙伴,哈萨克斯坦也算是永久盟友,然而这些都在中亚区域,对东部海域和南海的帮助有限。蒙古、缅甸的关系也不算特别稳固,整体来说,盟友的灰色地带还是挺大的。
中国早就盯上这个情况,早早就开始应对了。国防方面,海军舰艇的数量已经排世界第一,航母战斗群基本成型,歼-20批量服役,东风系列导弹可以全覆盖岛链。高超音速武器让美国航母都不敢太靠近。外交方面,一带一路把邻国关系拉得更紧,上海合作组织巩固中亚影响力。东盟峰会强调合作共赢,避免走对抗路线,但美国影响力还大,很多国家来也两面讨好。中国只能靠自己走下去,要稳住经济吸引外资,同时军事上提升远程打击能力。兰德报告提到,中美开战的成本太高,谁都不愿意,特别是台海或南海有可能突然变成危机点。到2025年,南海巡航会变得常态化,台湾的军售还会继续,Quad在军演上的规模也会扩大。
说到底,这个包围圈其实也不是铁打不动的。日本和韩国内部对美的态度不一,民众偶尔还会反对美军基地。在菲律宾,有些人对美国也有不同看法,小马科斯的政策未必全部得到认可。印度和中国的贸易关系挺深,彼此也不想把关系搞僵。中国经济发展迅速,影响力逐步扩大。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变得更加强大,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要双管齐下,这样周边国家才不会轻易站到美国这边。
战争没有赢家,但中国得提前准备,战略上保持轻视姿态,战术上要重视细节。中美关系一直很复杂,从1979年建交开始,合作和对抗交织在一起。中国不愿意打仗,主张和平发展,可美国却把中国看成对手,推行零和策略。到了2025年,特朗普上台后,可能会加征关税,中国也会进行反击,军费还会不断增加,核武库也会继续扩大。
这个C形其实是美国全局战略中的一环。自二战结束后,美国在亚洲建立起了一张盟友网,目的就是遏制苏联,而如今目标变成了中国。岛链战术最早在1951年由杜勒斯提出,第一条链包括日本、韩国、台湾和菲律宾,第二条链则是关岛和澳大利亚。
2021年,AUKUS对第二条链进行了强化,核潜艇的项目正朝着2025年推进。越南从2016年起变得更亲美,开始购买美国武器,南海的开发也在不断扩大。印度作为Quad成员,计划在2024年引进P-8反潜机。韩国部署了萨德系统,到了2023年还引进了战略轰炸机。这一连串动作逐步升级,最终形成了一个逐层包围的局面。
中国的突围靠的主要是这些招儿:一带一路到2025年,项目一大堆,拉动东盟经济的增长。海军方面,预计到2025年,舰艇数会超过400艘,三艘航母也在计划中。导弹技术已走在前头,高超音速技术让美军航母感受到压力。外交上,上海合作组织2024年峰会会进一步巩固中亚的影响力,哈萨克斯坦等上合成员国都被视为合作伙伴。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美国,双方避免硬碰硬。但现实是,美国正在拉拢盟友,2025年印太经济框架的成员也会逐渐增加。
总的来讲,这个C字形的威胁是真的厉害,不过中国靠自己努力,采取灵活的外交策略,扛下来了。战争的代价太高,双方都不愿意打,但备战这事不能少。附近的朋友不多,但实力才是一切硬道理。中国继续奋力发展,包围圈自然会逐渐松动。
证监会允许的配资公司,股票交易配资,正规配资官网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